洪承畴为何要降清?他征服拜服后又做了哪些义务,最终的终局怎样?

160102024/5/3 19:09:1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我要回复
司徒怿2022/1/17 2:11:57

洪承畴,在松锦会战失败被俘后,投降了皇太极,这样的结果看似出乎意料,但是却又在清理之中。

清崇德七年(1642年),明清之间的最后一场生死大决战松锦会战,以明朝军队的大败亏输结束,明朝精心打造的九边精锐几乎全军覆没,辽东土地尽失,只得困守宁远和山海关等几座孤城,至此清军在辽东战场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明朝则彻底失去了反击的能力。

而更让明朝朝堂特别是崇祯皇帝本人感到悲愤的是,当时明军在辽东地区的最高统帅、蓟辽督师洪承畴竟然投降了皇太极。

在此之前,崇祯在接到松锦大战战败的消息的同时,得到的是洪承畴阵亡的消息,为此崇祯皇帝专门为洪承畴撰写了祭文,并举行了隆重的国葬。但是洪承畴投降的消息传来,瞬间让崇祯皇帝的颜面是荡然无存,“国家养士三百年”,享受高官厚禄的洪承畴就以这样的方式回报自己,崇祯皇帝的愤怒是可想而知的,而在愤恨的同时,崇祯皇帝必然也对洪承畴的投降感到了出乎意料。

但是对于洪承畴而言,投降实际上也是在清理之中的事情。

首先,明朝的衰落与清朝的强盛,这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事实。

自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起兵,建立后金政权,开始与明朝争夺辽东地区的控制权开始,一直到皇太极改元称帝,正式建立大清朝,与明朝分庭对抗,短短二三十年的功夫,清朝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且逐渐占据了战场上的绝对主动权,不仅在辽东地区全面压制了明军,更是不断的越过长城,袭扰内地,对数次直接威胁到了京畿地区,明朝已然处于了绝对的下风。

然而此时,明朝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清朝一个敌人,作为曾经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洪承畴更是亲眼见证了内部起义的风起云涌,再加上明朝朝堂之上文臣之间的党争和国家崩溃的财政体系,洪承畴必然是对明朝极度的失望和绝望。

况且,洪承畴之所以兵败被俘,可以说是完全被自己人坑掉了,原本已经制定好的突围转移计划,因为属下总兵为了自保擅作主张,将有序的突围变为了一场溃败,而最先领头逃跑的便是吴三桂,而这也更加让洪承畴对于大明王朝死心了。

这个时候的洪承畴也才49岁,还在从政的巅峰年龄,为了自己的前途和满足自己能够建功立业的人生目标,选择投降要比为大明王朝陪葬,会让自己得到更多。

其次,就是当时的崇祯与皇太极相比,个人能力和魅力实在是相距甚远。

崇祯纵然有着励精图治的雄心壮志,也有着事必亲躬的勤奋与执着,但是崇祯的性格弱点太过于明显了,疑心重,好面子,不愿意承担责任,极度的自负,而这也让明朝朝堂之上的众多能臣良将颇为心寒。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崇祯以极为残忍的方式杀掉了袁崇焕,而这也使得明朝朝堂之上的君臣矛盾更加激化,皇帝与武将之间则更是离心离德。

反观皇太极,清朝在他的治下迅速崛起发展,不断向外扩张,而皇太极本人也是礼贤下士,重视人才。洪承畴也正是因为皇太极亲自将一件裘衣披给了自己而倍受感动,最终选择了投降。

再次,范文程、孔有德等人的经历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皇太极继任后金大汗开始,就一改努尔哈赤对于汉族人的歧视政策,一方面消弭满汉矛盾,加强民族间的团结,另一方面,对于汉族的文臣武将予以了重用。

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范文程和孔有德了。

范文程是通过后金自己组织的科举考试选拔出的汉族官员,受到了皇太极的欣赏和器重,成为皇太极非常倚重的心腹和智囊,而他也参与了劝降洪承畴的工作,并且皇太极亲自为其披上裘衣便是范文程的计策。

孔有德在“吴桥兵变”后投降了清朝,并且受到了皇太极的极度的礼遇与重用,其地位和待遇是远胜于在明军时期。

也正是看到了皇太极对于汉族这些文臣武将的礼遇,也让洪承畴放下了后顾之忧,同时也对自己的前途有了新的期望,这也间接促成了洪承畴的投降。

最终,在清崇德七年(1642年)五月初五,洪承畴偕祖大寿等降将在皇太极面前俯首称臣,正式投降了大清。

投降后的洪承畴成为了大清王朝的功臣,同时也就此成为了南明朝廷的“噩梦”。

不少“清黑”和“明粉”们在评价明末清初时期,汉民族“最大罪人”的时候,洪承畴总是会位列其中,成为排名位居前列之人,而这也正是因为洪承畴在清朝一统天下,荡平南明小朝廷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担任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洪承畴安抚地方,招降、收编反清武装,对于清军平定江南及福建地区立下大功,与此同时,洪承畴也极为残酷的清剿南明残余,镇压反清起义,受到了江南地区人士的批判。

之后,洪承畴担任五省经略,全面指挥与南明永历政权的战争,在永历政权内斗以及孙可望投降后,洪承畴率领的清军开始占据绝对的优势,最终消灭了永历政权,而这也是南明小朝廷的最后一个政权。

至此,大清王朝正式完成法理上的统一,而在这期间,洪承畴可谓功不可没。

洪承畴去世一百多年后,被乾隆皇帝列在了《贰臣传》中。

洪承畴自投降清朝开始,深得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帝王的信任与器重,再加上功勋卓著,也得到了极高的礼遇与朝堂地位。

康熙四年(1665年),洪承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康熙皇帝特恩赐祭奠如制,谥号“文襄”。

然而,对于大清王朝一统天下如此重要的洪承畴,最终也沦为了政治的“牺牲品”。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皇帝为了进一步缓和民族矛盾,加强满汉之间的团结,同时瓦解汉族的反清情绪,进一步统一思想,并且巩固自身统治,下旨编纂了《贰臣传》,收录了明末清初在明清两朝为官的人物120余人,用以警示世人。

洪承畴也被列入《贰臣传》之中,并且被收录在了“甲编”之中。

能够编入甲编的,都是对于清朝赤胆忠心,功勋卓著之人,包括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祖大寿等这些为立下赫赫战功之人,都在甲编之中。按照乾隆皇帝的说法:

“所以至有二姓者,非其臣之过,皆其君之过也。”

所以乾隆皇帝肯定的功绩,否定的是气节,而这归根结底还是政治统治的需要。

只是可怜了洪承畴,自己在世的时候被明朝遗民不断批判,去世后一百多年,再次为清朝君主树立为反面教材,如果洪承畴泉下有知,必然是非常的不快。

巴蜀书桃2022/1/17 2:11:59

1642年,松锦决战。

洪承畴兵败被俘,绝食拒降,只等一死。

然而,他充满争议的后半段才刚刚开始。

比之作大明臣子的前半生,洪承畴的后半生更为神秘,对历史的影响也更为深远。

神秘的投降

洪承畴被俘后,大义凛然,拒绝招降,只求一死。

皇太极并不急,他深知: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先把洪承畴的状态调一调整,由慷慨赴死模式调为从容就义模式再说。

皇太极将洪承畴关了起来,慢慢来。

随后,陆陆续续有投靠满清的汉人,包括一些洪承畴以前的下属,前去劝降,都被洪承畴怼了出去。

处理过纠纷的朋友都知道,对于处于敌对情绪的人,先让他骂一骂,情绪发泄出来了,后面有可能“好好说话”。

随后,范文程出场了。

见到范文程,洪承畴继续大声怒斥,发泄怒火。范文程也没有回怼,也没有提什么招降的事情,先和洪承畴聊起了古今之事,谈天说地。

整个过程,范文程都没有劝降,他只是通过谈天说地来观察洪承畴。

回去后,范文程汇报:洪承畴可以招降!

原因是:在聊天过程中,曾有一块灰尘落在洪承畴衣服上。洪承畴“屡拂拭之”。

对衣服都如此爱惜的人,怎么会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呢?

洪承畴并非不想活了,不过是心理上仍不能割舍忠孝思想而已。

那么,如果新恩能盖过旧恩,给他一个台阶下,他就能被搞定了。

随即,皇太极对洪承畴倍加礼遇。

功课作足,皇太极出场了。

五月初四,皇太极亲临太庙,来见洪承畴。

洪承畴继续大义凛然,不肯下跪。

皇太极不做计较,只是嘘寒问暖,见洪承畴衣服单薄,亲自解下身上貂衣,披在洪承畴身上。

洪承畴被“搞定”了。

次日,洪承畴带着祖大寿等人,正式举行投降仪式,对皇太极俯首称臣。

由于洪承畴投降实在出乎意料,因此,各类材料对这个过程说法颇多、浮想联翩。

最离奇的说法是:皇太极宠妃大玉儿,也就是后来著名的孝庄太后,以美人计“搞定”了洪承畴。

之所以“美人计”这种完全经不起推敲的说法大行其道,还是因为世人实在难以理解洪承畴为何投降。

洪承畴投降之因:从容就义难

当时,没有人相信洪承畴会降敌。

崇祯甚至判断他必死,已经为他举行了哀悼仪式。

之所以如此,大约是因为洪承畴平日的言行,颇有忠臣之样。

后来,大清定天下,洪承畴的母亲以大义怒斥洪承畴。有母如此,可见洪承畴自小所受的教育,也是不乏忠义思想的。

正因如此,洪承畴初被俘时,确实大义凛然,只求一死。

然而,一旦被关押,时间慢下来,一切又不一样了。

从容赴死易,从容就义难。

热血沸腾,气血上头,将一些情绪压倒一切,不想那些乱七八糟的,死了就死了,这是相对容易做到的。

然而,要想从容就义,冷静下来了仍然选择死亡,就要有真正的信仰了:你真的愿意为了这件事情,放弃所有一切吗?

洪承畴受过忠义教育,有忠义之情,见到手下兄弟多战死,自然有慷慨赴死之情,然而,忠义并非他深入骨髓的信仰,他还有许多不甘心的地方。

洪承畴很有才干,在镇压李自成起义时,他的方略几乎平定了起义。

即便是这场失败的松锦决战,也是兵部尚书陈新甲等人多加干涉,强迫他急进兵才为敌所趁的。

被俘后,皇太极派了一些先投降的人来劝降洪承畴,既是让洪承畴“发泄”,也是给洪承畴展示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这些人都不如你,在我大清都得到重用了。如果你洪承畴投靠大清,还怕没有一展雄才的机会吗?

范文程与之谈古论金,内容不得而知,但可以想象的是,范文程必然夹带了私货:大清绝非一般“胡虏”,大清天子也与古代中原天子并无二样。

最后,皇太极出马,宽容大度,不计较其他跪拜,只是嘘寒问暖,表现如同古代贤君,

又解衣披裘,以示爱惜之情。

如此,满清皇帝的“新义”,盖过了大明天子的“旧恩”;满清君臣生动的新气象,压住了抽象的华夷之分;为满清重用,一展雄才的个人愿望,消解了为大明效死的气节。

洪承畴,降了。

沉默的两年

刚投清的几年,洪承畴表现得异常沉默。

无论是效力大明还是大清,洪承畴一般都是很有思路的人,时不时就来个方略,高屋建瓴。

然而,自1642年五月降清,至1644年四月,接近两年的时间里,洪承畴却异常沉默。

这两年里,在处理与明议和、进取方向等事宜中,皇太极君臣都有过激烈的讨论,范文程、张存仁、祖大寿等人都提出了各种留于史书的方略,但洪承畴却极不寻常的没有留下任何值得存于史书的方略来。

而皇太极对洪承畴也是比较防范的,让他在家,不得随便出入。最多只是咨询一下意见,没有让他任事。

以至于,后来满清入关后,关内的官吏、人民甚至不知道洪承畴已经降清了。

直到李自成入北京,洪承畴才再度活跃起来。

定鼎之策

1644年三月初六,多尔衮得知:吴三桂放弃宁远了。

由此判断:大顺军必然已经逼近北京!

四月初四,清军誓师南下,“往定中原”。

其间,范文程等人都提出了各种意见,但洪承畴依然沉默。

四月十三,进至辽河时,传来消息:李自成已破北京,崇祯自尽!

随即,多尔衮立刻召开军事会议,以应对新局面。

此时,沉默已久的洪承畴终于说话了:集中力量,完全可以一战除掉流寇!我们“计道里,限时日,辎重在后,精兵在前,从蓟州、密云近京处,疾行而前,贼走则追缴,倘仍据京城,则扑灭更易!

从选择主要对手,到进军路线、进军节奏,再到针对敌人可能采取的不同策略,提出不同的战胜之法!

这才是高手的方略!

此言既出,与会文臣武将无不赞同,多尔衮立刻采纳,传令三军,立刻进军!

十五日,又传来吴三桂乞师的消息。

此时,清军中许多将领担心吴三桂有诈,犹豫不决。

洪承畴再次力主抓住机会,联吴攻顺。

山海关一战,清军大胜,入关!

随即,洪承畴又提出了堪称关键的“定鼎之策”。

1、严禁杀掠,整肃军纪。

以前清军入关,是与敌国交战,烧杀掳掠是削弱敌国。如今,清军入关,是“除暴救民,灭流寇以安天下”,严禁杀掠!

2、麻痹旧明官吏,安抚明吏民,减少敌对;

同时,洪承畴又提出:打出为明报君父仇的旗号,麻痹明吏民,并“官来归者复其官,民来归者复其业”,减少敌对!

不仅如此,洪承畴还建议哭祭崇祯,优待明宗室,以此进一步减少敌对。

3、对李自成穷追猛打!

这些方略,成了大清初入关时的基本方略。

初入关时,清军八旗不过20万,关内地盘不过京畿附近地区,无论地盘、兵力都远远不如李自成和南明。

然而,正是靠着这些方略,大清稳定统治,麻痹南明,剿灭李自成,迅速站稳脚跟,并成为国内最强大的势力!

说其为定鼎之策,并不为过。

救火队员

在大明时,洪承畴是救火队员,此时,洪承畴又成了救火队员。

清军南下时,下达了“剃发令”,引发了南方人民的强烈反抗,而“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剧更是使矛盾上升到不可调和的地步。

多尔衮大惊,只好把多铎召回,让洪承畴出任“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灭火。

后来,李定国发威,连连击败清军,大有恢复南方之势。

满清只好又搬出洪承畴去坐镇湖南,灭火!

洪承畴的套路倒是很稳:以抚为主,以剿为辅。

军事上,洪承畴稳扎稳打,以守为主,不求急胜。

政治上,洪承畴多方笼络附近有影响力的人士,作其工作(这个过程中,没少被人骂得狗血淋头),将其纳入统治集团,借其力安定形势。

同时,以残酷手段镇压起事的民众。

因此,表面上看起来过分保守,战功廖廖,但洪承畴到哪里,哪里的形势就逐渐稳定了下来。

两个大“坑”

功成之后,洪承畴又给大清挖了两个大“坑”。

第一个大坑,造就了后来的“三藩之乱”。

清军平定云南后,洪承畴上疏:云南不易治理,应该让吴三桂留在那里,世代镇守。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吴三桂在云南起兵,闹了八年。

随即,洪承畴又挖了一个更大的坑。

洪承畴建议:应该以汉人养旗人。旗人可以不必为生计劳碌。

这坑,直接导致后来八旗堕落,不再堪用。

很难理解,洪承畴为什么会提出这两个建议。

云南确实难以治理,明代就以沐英一家世代镇守,清代仿照明朝的方式未为不可。

然而,沐英是朱元璋的义子,沐家世代都是皇亲,与皇家关系非同一般,关系可以保障。即便如此,沐家在云南的兵力也是被严格控制的,云南的军队也并非完全由沐家统领。

相比之下,吴三桂是何许人?他虽为“汉奸”,但对与清室关系并不紧密。而且,留镇云南的军队,悉数为吴三桂长期统领的军队!

留吴三桂在云南,迟早要出事,以洪承畴之明,不太可能看不到这一点。

至于“以汉人养旗人”的提议,就更是莫名其妙了。

明代养大量的皇家宗室,这些宗室不必干活。后来,这些宗室膨胀到百万,其岁给超出了大明一年的田亩赋税总收入,成为大明的沉重负担。而且,关键是这些被养的宗室后来也没有什么战斗力,根本无法屏藩大明。

这些情况,曾为大明重臣的洪承畴全部看在眼里呀!

再者,“以汉人养旗人”,短期来说,最得利的是满洲旗人呀!关他洪承畴什么事情呢?他提出这个方略也没有什么好处可捞呀!

这个提议,莫名其妙!

吴三桂出于什么目的,提出这两个意见不得而知,但毫无疑问的是:这是两个超级大坑。


洪承畴有雄才。无论是为明效力,还是为清效力,他都有出众表现。

洪承畴的人生不缺乏故事,无论是降清时神秘的“大玉儿美人计”,还是后来与吴三桂的“养寇自重”说,都令人浮想联翩。

客观的说,明清易代之际,他确实为天下快速稳定做出了贡献。

然而,大明的叛臣,大清的“贰臣”,只此两点,终究让人对他尊敬不起来。

微生皓2022/1/17 2:12:00

崇祯十五年(1642年)三月,明朝在辽东的军事要塞松山城(今辽宁省锦州市松山镇)坚守半年多时间后,终于被清军攻陷,蓟辽总督洪承畴被俘。松山沦陷后,锦州守将祖大寿也率众出降,塔山、杏山随即落入清军之手。至此,历时两年的明清松锦之战结束,明军精心构筑的锦宁防线,实际上已不复存在。


由于洪承畴的身份太重要,所以清帝皇太极听闻消息后,立刻命人去招降他,但后者却做出一副誓死不降的姿态,并对前来劝降的使者破口大骂。虽则如此,皇太极并没有放弃,考虑到宰相范文程(内秘书院大学士)也是汉人,对洪承畴的内心世界应当很有了解,所以便派他前去执行劝降任务。



等到范文程见到洪承畴后,还没有张口,便遭到洪承畴的破口大骂。尤其是得知范文程的身份后,洪承畴骂得更加起劲,把他视作“汉奸走狗”,恨不得戳断他的脊梁骨。面对着洪承畴的百般羞辱,范文程一忍再忍,绝口不提劝降事宜,只是对他嘘寒问暖,与其谈古论今,在缓和气氛的同时,悄悄观察他的神情、举动。


且说谈话之间,屋梁上忽然落下一块灰尘,恰好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只见他一边跟范文程谈话,一边数次拂去灰尘。范文程看在眼里,于是不动声色地向他告辞,随即向皇太极汇报说:“洪承畴不想死。”皇太极向范文程询问原因,后者解释道:“洪承畴在跟微臣谈天时,频频拂拭落在衣服上的灰尘,绝非一心求死之人应有的表现。”皇太极听后,连连称是。



既然洪承畴本心不想死,皇太极便加大“温情攻势”,命人好好地照顾他。两天后,皇太极亲临太庙祭祖,并派人将洪承畴召来,准备亲自劝降。洪承畴到来后,面对着皇太极立而不跪,并且一再宣称自己绝不会投降。皇太极没有暴躁气恼,只是对洪承畴嘘寒问暖,并脱下身上的貂裘为他御寒。


令人没想到的是,皇太极此举竟然彻底击穿洪承畴的“内心防线”,后者在感动之余,由衷地感慨皇太极才是真命之主,随即跪地称臣,就此归降了清国。五月初五日,洪承畴携部将祖大寿等人举行正式的投降仪式,在皇太极面前俯首称臣。



上欲收承畴为用,命范文程谕降。承畴方科跣谩骂,文程徐与语,泛及今古事,梁间尘偶落,著承畴衣,承畴拂去之。文程遽归,告上曰:“承畴必不死,惜其衣,况其身乎?”上自临视,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无寒乎?”承畴瞠视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头请降。见《清史稿卷二百三十七》。


洪承畴在明朝出将入相,不仅身份极为重要,而且熟悉关内的政情、民情,他的投降对于清国来讲,象征意义和实际作用都不言而喻。所以等到清军入关后,洪承畴因参赞之功,被顺治帝拔擢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入内院佐理军务,并授秘书院大学士。



不久,清朝因强推“剃发令”而引起江南百姓激烈反抗时,洪承畴又以“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的身份,负责在江南各省安抚百姓、攻击南明诸王及各地义军,为清朝稳固当地的局势立下“汗马功劳”。等到江南平定后,洪承畴又以“太保兼太子太师,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总督军务兼理粮饷”的身份,去追击桂王朱由榔军队,帮助清朝攻克、稳固西南各省。


总之,洪承畴降清后,为其进军关内、平定南方各省立下奇功,堪称“开清第一功臣”。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洪承畴建有如此“不世之功”,晚年却遭到清廷的抛弃,只得了个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职,境遇远不及吴三桂等人。不仅如此,洪承畴因为背明降清的举动,遭到亲友们的鄙弃,无一人愿意跟他交往。康熙四年(1665年)二月,洪承畴病死在京师私邸,享年73岁。



乾隆帝即位后,以“华夏共主”自居,在大力褒扬南明大学士史可法、黄道周等人(全都殉国而死)的同时,也对洪承畴等降臣大加鞭挞,并将其事迹编入《贰臣传》,只因念及他的功劳,才将其列入“甲等”。对于乾隆帝来说,这已是对洪承畴最大的“恩典”,但后者若泉下有知,大约会非常懊悔当年的降清行为吧?


史料来源:《清史稿》

令狐泽勋2022/1/17 2:12:04

洪承畴,福建南安人。乃是明朝万历四十四年的进士。自天启年间即投身于镇压农民起义军的战场上,以文臣将兵,屡立战功,受知于崇祯皇帝,成为明廷末期镇压农民起义军的王牌,其与孙传庭互相配合的潼关南原之战,差点把大名鼎鼎的李闯王活活逼死(那一次李闯王率领18骑逃入商洛山),此役我且按下不表。话说崇祯十四年,洪承畴以蓟辽总督的身份指挥八总兵、十三万兵马与清军决战于松锦,被老谋深算的皇太极切断粮道,明军当夜发生溃逃,清军趁势追杀,明军惨败,光是陆地就遗尸53783人,其赴海死者众多,难以计数。而洪承畴则坐困松山。在崇祯十五年二月,松山城破,洪承畴被清军俘获。

这就引出了这个问题的第一个小问,深受崇祯信任的洪承畴为什么会投降?当然,关于洪承畴投降清朝的描述很多,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就是庄妃亲自劝降的桥段,就是洪承畴一开始不肯投降,皇太极派美丽的庄妃前去劝降,在庄妃的百般劝导下,洪承畴很心动,态度软化云云(甚有人脑补出一夜情者),清末民初有本叫《满清外史》的史书其情节上所载甚为详细,附图。

这一段在电视剧《孝庄秘史》的宣传下流传最为广泛,但是也最不真实。且不说皇太极和自己过不去,非得把一顶绿帽子戴头上,就以史料上看庄妃也不谙汉语,据朝鲜使臣记载,甚至在晚年对汉语非常厌恶。

《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下编卷二》:上曰:“顺治好汉语、慕华制云,今则如何?”積曰:“闻其太后甚厌汉语;或有儿辈习汉俗者,则以为汉俗盛则胡运衰,辄加禁抑云。”

所以,不懂汉语的庄妃根本不可能在语言上和洪承畴顺利交流,那还谈什么亲自劝降呢!何况洪承畴身为明朝的蓟辽总督想必美女肯定见了不少,就那么不开眼,看到庄妃就心动吗?甚至毛奇龄还说洪承畴因为男色而沦陷,这个说法被《啸亭杂录》的作者昭梿一顿驳斥,视为无稽之谈。

《啸亭杂录卷一》:乃毛西河谓洪承畴初不降,继命优人诱惑。洪故闽人,夙习好男宠,因之失节,何厚诬之甚。

其实,洪承畴之所以降清的原因就是他心里并没有放弃生存的念头,正如乾隆皇帝所说,他完全是出于“畏死幸生”而降清的,在洪承畴得到皇太极饶恕后,当时的汉臣张存仁就说“臣观洪承畴欣欣自得,侥幸再生”,所以,贪生怕死而降是毫无疑问的。

确实他最初想当烈士,但是在绝食几天之后,求生幸念占了上风。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在最初的激情散尽之后,余念只有贪生。后来皇太极只要在劝一劝,做一下思想工作,降清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毕竟没死成的他即便是想回到明朝也得被千刀万剐,13万大军都没了,回去等着被收拾吧!《甲申朝事小纪》里记载的一段野史,说是一开始清廷把洪承畴放了,让其返明,后途遇家人,被家人劝返。虽然真实性不高,但是其中有句话倒是能突出洪承畴此时的一部分心境。

《甲申朝事小纪卷五》:今若回京师,所统三军俱没,地方俱失,纵然君恩宽大,满朝文武,焉肯容纳!祸且不测!”承畴逡巡马上,俯首恸哭,于是遂降。

所以洪承畴投降的原因很清楚,本身就有贪生之念,再加上形势逼迫、皇太极礼遇等原因,也就半推半就的投降了,踏上了为清朝效力的道路。

洪承畴在投降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挣扎,全面倒向清朝,对明、清、朝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对于清朝的作用随着时间发展越来越明显。

洪承畴在降清后,首先就把明朝的秘密盟友朝鲜出卖。话说在崇德元年,皇太极二征朝鲜后,朝鲜与清朝结为“君臣之国”,奉清正朔,但是私下里仍然和明朝有联系,变着法子给清朝拖后腿,皇太极于此时虽然心中怀疑,但是并未抓到实质性证据。但是洪承畴一降,证据明朗化,所谓“适中朝兵部尚书洪承畴降于沈中,备言我国事”,后来清朝名正言顺的将朝鲜亲明势力连根拔起。

洪承畴真正受到重用还是顺治时期,在清军入关过程中,洪承畴积极建言,凭着自己长期与农民军作战的经验,在奏折中对农民军的战斗力、撤退路线、战术进行了全面的评估,提出了有关进军路线、行军事宜、如何追剿农民军等完整方案,得到了多尔衮的高度重视。请看下文。

《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贼首乃陕西人也,其必怕大清国兵力而西遁长安,贼之骡马不下三十余万,昼夜兼程,可行二三百里,一旦闻我军讯,必焚其宫殿府库,及我军入关,即整驮遁而西行,一二日后,即追逐不得。

这是其奏疏的部分内容,大家可以查一下李自成兵败后的作为,与其所说极其吻合,可谓神算。

在清廷占领北京,开始统一战争后,打着为明复仇、报清之恩的旗号,帮助清朝安定北方,为清军入关铺平道路。在其为明复仇、报清之恩的文告打出后,再结合他的政治影响力,来降明军与日俱增。附图。

在顺治二年,又受清廷任命“招抚江南各省地方”,在任期间,剿抚并用,对明朝宗室的镇压不遗余力,至顺治四年二月,江南平定。顺治十年之后,又奉清廷之命,经略西南,总督军务,提出了“以守为战”的方略,稳定了清廷对西南的局势,在清朝统一战争中真可谓鞍前马后、功劳素著。

《簷曝杂记卷二》:顺治元年从入关,为内院大学士。次年,出经略江南诸省,逋寇以次削平,后再出经略楚、粤、滇、黔诸省,西南底定,皆其功也。

顺治十六年,因其反对向缅甸进军,备受清廷猜忌,清廷疑其对明心存同情,不愿穷追永历,“桂王既入缅甸,不欲穷追,以是罢兵柄”,而同年十月十六日,洪承畴也以目疾乞休,清廷仅仅给予三等轻车都尉之职。此后其闲居京城,直到康熙四年二月去世。

洪承畴的人生分成了两截,前半段为明重臣,竭心尽力;后半段失节降清,被清朝重用,为其统一大业鞍前马后。对他降清后的作为,我只用八个字评价,那就是“情有可原,其罪难恕”,这两个互相矛盾的词用在他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引用文献:《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清史稿》、《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清太宗实录》、《清高宗实录》、《清史列传》、《啸亭杂录》、《簷曝杂记》、《满清外史》、《甲申朝事小纪》

诸葛立诚2022/1/17 2:12:05

洪承畴出生于万历年间(1593年),早年家庭生活比较清贫,但受益于母亲良好的教育。刻苦读书,努力上进,成功考取举人,进士等。从此开始步入大明仕途之路。在陕西与农民起义军作战过程中,凭借过人的谋略以及勇敢作战的精神,履历战功,不断得到升迁,崇祯时期获得皇帝加封三边总督之职。成为朝廷重臣。

袁崇焕被杀之后,担负起边关抵御清军入侵的重任。可惜的是洪承畴指挥的松锦大战以失败告终,并且在松山城被清军攻破后被俘,后投降大清。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洪承畴投降清军前因后果。



洪承畴虽然以前线总指挥的身份被派往松锦前线指挥作战,但是面对锦州被皇太极围困的情况下,是马上进行救援锦州,还是等待有利时机后再行救援。洪承畴与北京方面的崇祯等发生分歧。洪承畴认为,锦州城高墙厚,且拥有红夷大炮优势,易守难攻,且粮草充足,完全可以抵御皇太极的正面进攻,如果贸然救援锦州,必然使双方军队发生正面野战,面对野战实力超强的后金骑兵,明朝军队必然处于劣势之中。

其实,早在袁崇焕抗击清军时期取得的宁远大捷以及宁锦大捷都是避开与清军野战,利用城高墙厚拥有红夷大炮优势抗击清军的入侵,而后等待有利时机,进行最后反击,取得胜利。袁崇焕的这些作战经验,洪承畴当然能够完全领会。怎奈北京方面要求洪承畴火速救援锦州城,并派来监军督促。最后洪承畴迫于北京的压力仓促率军应战,导致数万大军被清军战败,而洪承畴匆忙之中,来不及突围,被困松山城中。弹尽粮绝后,被攻破城池的清军俘虏。

被俘之后的洪承畴,起初也是坚持宁死不屈原则,拒绝向满清投降。后来在皇太极强大心里攻势下,不得不投降大清朝。当然,洪承畴的投降表现,多少都有贪生怕死的嫌疑。因为洪承畴知道,即使皇太极放过自己,猜忌多疑的崇祯皇帝也不会放过自己,等待自己的只有死路一条。因此投降清军至少能苟且偷生。

投降大清的洪承畴帮助大清国很快统一南方广大地区,并消灭李定国辅佐的南明政权。

另外,洪承畴对大清国前期的建设中,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并建议清政府采取很多明朝时期的各种国家政治制度以及相关的各种政策,为大清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虽然洪承畴对大清做出很大贡献,但是皇太极期间一直没有重用他。虽然顺治皇帝重用过洪承畴,但其一直没有进入大清高层。后来的康熙皇帝更是没有重用。临近退休只获得一个三品官职。而到乾隆时期,基本给规划到了汉奸的历史地位。洪承畴投降大清,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人生悲剧。

水桥傲之2022/1/17 2:12:06

洪承畴是文官,进士出身,袁崇焕被杀后他接任蓟辽督师,松锦大战兵败被俘,投降皇太极。

一个王朝要覆灭,是有预兆的。洪承畴做官多年,身居要职,对于王朝所处的状态是清楚的。洪承畴先是和农民起义军作战,后和清军作战,为挽救大明王朝努力过。当他的努力换不来应得的效果,思想上便会产生怀疑,大明朝还有救吗?!



孙承宗被排挤,袁崇焕被杀,卢象升战死,为了大明王朝,出生入死,鞠躬尽瘁的人没有一个好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朝廷大臣会反思,跟着崇祯皇帝没有好结果,为什么还要跟着他呢?

松锦大战,洪承畴十三万兵马,和清军兵力相当。清军围困锦州城,意图围点打援。洪承畴对清军的作战策略非常清楚,不给皇太极机会,双方处于对峙状态。军队消耗是很大的,这种战略僵持,谁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赢家。结果是崇祯皇帝坚持不住了,他下令洪承畴主动出击。



在崇祯皇帝的催促下,洪承畴没有办法,派兵去解锦州之围,准备与皇太极决战。皇太极抓住机会,断了洪承畴的粮道。明军军心大乱,纷纷要求撤军。吴三桂提前撤退,不明真像的官兵以为兵败,争先恐后地逃亡,相互践踏而死者不计其数。洪承畴坚守松山城,弹尽粮绝,没有援兵,不得已投降。

松锦战败,责任在崇祯皇帝。洪承畴会觉得,他尽力了,凭什么要他负责?更重要的是,他负责了,他殉国了,他心不甘啊!



为了皇帝尽忠,死了留下好名声,很多大臣并不怕死,也不惜死。可要是像袁崇焕那样冤死屈死,忠臣死不瞑目,谁愿意做下一个袁崇焕。

洪承畴的投降是挣扎、思索后的无奈选择。

洪承畴投降皇太极,成了大清朝的向导,为大清问鼎中原,建立大一统王朝起到了指导作用,他对大清的贡献比范文程要大得多。

洪承畴在大清一直受重用,康熙四年病死,谥文襄。

乾隆朝修史,把洪承畴列为贰臣。洪承畴为大清做出巨大贡献,被列为贰臣,可见统治者不喜欢这样的不忠之人。不过也暴露了乾隆的不地道。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子车志诚2022/1/17 2:12:07

洪承畴是明万历时的进士,因为镇压农民起义有功,他被崇祯视为股肱之臣,崇祯将他提拔为三边总督、蓟辽总督。崇祯对洪承畴可谓是皇恩浩荡。但是洪承畴却辜负了崇祯的赏识,他在松锦大战失利后未能守住臣节,向清朝投降,成为可耻的汉奸。

1.松锦大战后降清

崇祯十三年(1640年)四月,皇太极发兵攻打锦州,决定明清两国国运的松锦大战拉开帷幕。

崇祯十四年(1641年),洪承畴奉命带领13万人马前往锦州援救。最初洪承畴驻扎在宁远,他的计划是以宁远为基地,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地向前推进,坚持一年后,清军粮草不继肯定会撤兵,到时明军再趁机发起攻击,可以稳胜清军。

此时被围困在锦州的辽东总兵祖大寿得知洪承畴的计划后也拍手叫好,认为这是御敌良策。

洪承畴将作战计划上报给崇祯,崇祯也赞同这一计划,准备批准。

可惜兵部尚书陈新甲不赞同洪承畴的作战计划,他反对的理由也非常充分,洪承畴的作战方案太耗费粮饷,大明当时已经穷得经常拖欠士兵的军饷。因此陈新甲提出让洪承畴进军锦州与清军速战速决的方案。

急躁的崇祯看到陈新甲这个方案更省钱而且更快速,于是他转而支持陈新甲的速战速决方案。

崇祯命令陈新甲以兵部的名义,催促洪承畴速战速决。“催军还用松山箭”,洪承畴听到崇祯的这个决议,发出了类似当年哥舒翰在潼关的哀叹。

洪承畴被迫按照兵部的指令率领大军前往锦州,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畴率领大军抵达松山。

洪承畴将6万人马集中在松山城外,两翼配备较少的兵力牵制清军。

皇太极亲自前往锦州指挥战斗,他观察了洪承畴的排兵布阵后,他命令士兵在松山与杏山、塔山之间掘壕三道,以断明军的粮道。

清军仅用了一夜就掘壕成功,明军粮道被断,军心大乱。

此时明军只有三天的军粮,洪承畴被迫下决心与清军决战。八月二十一日,洪承畴召集八总兵商议突围,会议决定当天半夜,兵分两路突围。

结果总兵王朴贪生怕死,他率先带领部下逃跑,导致明军大乱,皇太极早已经在各处设伏,松山大战,明军伤亡5万多人,只有吴三桂和王朴等少数人成功突围,洪承畴未能突围,只好据守松山城,等待朝廷再发兵救援。

此后,朝廷先后派杨绳武等人救援松山,但是所派的援军要么因为主将胆怯不敢出战,要么就是中了清军的埋伏全军覆没。

因此洪承畴困守松山近半年,没有得到朝廷的援助。

崇祯十五年(1642年)二月二十八日,松山副将夏承德密降清军,由于他和清军里应外合,松山被清军攻陷。

洪承畴绝食数日,拒绝投降。皇太极派吏部尚书范文程前往劝降,范文程在和洪承畴交谈的过程中发现,横梁上掉下一块燕泥,正好落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屡拂拭之”。

于是范文程放心地退出来禀告皇太极说洪承畴没有必死之心,可以劝降他。“承畴对敝袍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

五月四日,皇太极亲自前往劝降洪承畴。“上自临视,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无寒乎?承畴瞠视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头请降。”

由此可见,洪承畴降清是迫于形势,由于崇祯瞎指挥,导致明军惨败,洪承畴被清军包围最后被俘虏。

洪承畴并无为明朝尽忠的决心,否则他早就自杀殉国了,之所以挣扎那么久后才投降,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洪承畴出生书香门第,是进士出身,从小接受了礼义廉耻的教育,崇祯也非常赏识他,让他身居高位。因此,洪承畴降清,心里对崇祯感觉有愧。如果立刻投降,会显得很没骨气,而且也会被皇太极看不起。

二是这是洪承畴提高身价所采用的欲擒故纵的方法。洪承畴在松山城被清军攻破后,只剩投降或者被杀两条路。

洪承畴没有选择自杀,说明他已经有投降的打算。之所以要犹豫一段时间后才投降,是出于提高身价的考虑。

毕竟很难追求到手的物品人们才会更珍惜,对于人才也是如此。

2.降清后为清朝统一天下作出重大贡献

2.1为多尔衮出谋划策,使清军入主北京

顺治元年(1644年),洪承畴跟随多尔衮南下攻明,途中得知大顺军已经攻克北京,崇祯自杀身亡的消息。

洪承畴献策说:“今宜先遣官宣布王令,示以此行特期于灭贼,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之意。仍布告各府县,开门归降,官则加升,军民秋毫无犯。若抗拒不服,城下之日,官吏悉诛,百姓仍予安全。有首倡内应者,破格封赏。此要务也。”

对于行军战略,洪承畴建议“计道里,限时日,辎重在后,精兵在前,出其不意,出蓟州、密云近京处,疾行而前。贼走则即行追剿。”

多尔衮采纳了洪承畴的建议,清军这次进军,改变了以往掠夺财物、人口和屠城的恶习,同时打着“为尔等复君父仇”的旗号,使清军以“正义之师”的形象出现在中原百姓面前。清军进军北京十分顺利,一路上几乎兵不血刃。

占领北京后,清政府面临如何治理天下的问题。洪承畴对此提出许多重要的举措。

这些措施有“习汉文,晓汉语”、借鉴明朝的政治制度采用内阁票拟制、举荐人才实行连坐法等。

洪承畴的这些建议,都被多尔衮采纳并付诸实践,对于迅速巩固清朝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2.2招抚江南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军以摧枯拉朽之势灭掉南明弘光政权。此时多尔衮以为天下已定,于是开始对百姓残酷屠杀以及推行剃发令,他的倒行逆施引起汉人的反抗,多尔衮连忙任命洪承畴为“招抚江南各省总督军务大学士”。

洪承畴采用剿抚并用的措施,拉拢一切可以拉拢的对象,对于坚决反清的义士,他会毫不犹豫地铁血镇压。

洪承畴利用他在南明的影响,先后招降蓟镇总兵唐通、宁夏花马池副总兵董学礼、弘光政权江北四镇之一的刘泽清、南明提督李本深、明兵部尚书张缙彦等人,这些人都是洪承畴的老部下,对于洪承畴推荐的这些降将,多尔衮都给予任用,抗清势力被大大分化。

洪承畴招降最大的成果是隆武政权的实权人物郑芝龙,郑芝龙降清后,使隆武政权在仙霞岭的防线大开,使清军轻而易举地灭掉了隆武政权。

对于坚决抗清的人,洪承畴以武力解决,毫不手软。当时明宗室在江南掀起抗清浪潮,唐王朱聿健在福建建立隆武政权,他派出黄道周带领闽兵出浙江,又派金声回乡募乡兵十余万。

鲁王朱以海占据绍兴,还有其他大大小小的宗室占据江南各地。

对于这些反抗势力,洪承畴发兵剿灭,金声和黄道周等抗清义士被俘后,都痛斥洪承畴变节,可见洪承畴对抗清事业破坏之大。

顺治四年(1647年),洪承畴的父亲去世,他回家守制。此时江南经过他的治理,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十分稳固。

2.3平定西南

顺治十年(1653年)五月,洪承畴奉命经略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

当时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永历盘踞在云贵,永历名将李定国在桂林之战打得孔有德自焚身亡,在衡州之战又斩杀尼堪,“两蹶名王”,清廷震动,他们一度有“弃湘、粤、桂、赣、川、滇、黔七省,与明议和之议”。

洪承畴在如此危急的情况走马上任,他上任后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局面。

一是广泛宣传,善待归降者。洪承畴在湖南、湖北与永历政权的交界处,印发了大量《经略内院招抚明示》,吸引了许多永历政权的人前来投降。

对于这些归顺的人,“愿仕进,准其考取,愿务农者,给田产,并发恒产证明,借给钱粮牛种,前四年免徭”。

二是提高清朝官员招抚积极性,对于招抚有功的官员,给予奖励。顺治十一年(1654年),洪承畴上奏朝廷,请求给予周思忠等招抚有功的官员奖赏,这些措施带来显著的效果。

三是对永历政权内部进行离间。孙可网和李定国是永历政权的两员干将。洪承畴尝试对他们进行招抚,但是被李定国坚决拒绝。

于是洪承畴转而尝试招抚孙可望,他通过礼遇孙可望的亲属,优待其部属来收买感化孙可望。

顺治十四年(1657年),孙可望在交水被李定国打败,洪承畴不失时机地向孙可望伸出橄榄枝,招降了他。

孙可望熟悉永历政权的内部情况和军事部署,他的投降,极大动摇了永历政权抗清的斗志。

洪承畴看到时机成熟,于是“上方略,言滇黔可取”。顺治十五年(1658年),洪承畴攻陷贵阳,不久后迅速平定贵州全省。

之后朝廷派信郡王多尼主持军务,洪承畴建议兵分三路入滇,并且选用孙可望部下熟悉地形者19人,分拨到各路作为向导。

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军攻陷昆明,云南被平定。

此时洪承畴出于稳定局势的考虑,向朝廷建议留吴三桂驻守云南,并且发内帑救济灾民,同时暂缓入缅甸追杀永历帝。

洪承畴的这些建议都得到落实,云南的社会秩序很快恢复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3.功成身退,死后被定性为贰臣

顺治十八年(1661年),洪承畴因为体弱多病请求致仕,得到朝廷批准。

对于洪承畴的世职,尽管朝廷承认他劳苦功高但是最后只给他区区三等轻车都尉。

康熙四年(1665年)二月十八日,洪承畴病逝,朝廷给他谥号“文襄”。

乾隆上台后,将洪承畴列入贰臣传,成为反面教材。可见,没有气节的臣子,就算获得再大的功劳,也会被人鄙视。

洪承畴未降清前,曾经在厅堂挂着一副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他降清后,有人将这副对联改为“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这副对联,既是对洪承畴无情的讽刺,也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

夏侯素昕2022/1/17 2:12:08

关于洪承畴的历史与传说,简单来说就几点:

1.松锦之战后投降了大清的皇太极,十指弹灰的故事说明他是一个自爱之人。所谓的与庄妃一夜情纯属于子虚乌有,是那些反清复明者对他的诬陷。

2.洪承畴对于大清历史是产生了巨大作用的,尤其是大清在征服江南的过程中,要是没有洪承畴,会走很多弯路,百姓少受了很多年的苦。

3.对于他为什么要降清这个问题是在没什么好说的,不降清就是死,天下大势所趋,面对已经死去的大明,他未尝不是弃暗投明呢?

4.对于洪承畴的结局,汉人士大夫称他是叛国者,汉奸名声背负。清朝统治者还算客气,让他有个善终。

我想重点说说的是,为什么乾隆皇帝将他列为“贰臣”

什么是“贰臣”,我们来看看乾隆皇帝的看法(大意):

这些人"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授命",从封建道德出发,实在是"大节有亏"。这些人尽管为清朝作出了贡献,其子孙甚至还在清朝做官,但以"忠君"的标准衡量,他们是不完美的。
出现贰臣,不能一味责怪臣子不忠,明朝皇帝昏庸腐败,自覆宗室,也是出现贰臣的原因,"所以至有二姓者,非其臣之过,皆其君之过也"。

到了乾隆这一代,大清的江山已经稳固,乾隆皇帝是个比较自负的人,动不动编编书,评价评价历史人物,还给自己取了个外号“十全老人”,好像天底下就他一个是个十全十美的人一样。

此时此刻的满清,对于汉文化已经不像前几朝还是个学习的过程,汉文化的精髓基本上已经渗透到上至皇族,下至满民的血液,很多八旗子弟早已经熟悉汉人的生活和习惯,满汉的区别已经难以察觉。

对于洪承畴的历史评价,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应运而生,所以在乾隆皇帝看来,这家伙就不应该投降清朝,而应该保持民族气节,像其他明朝的如史可法一样以死殉国,方显大义,于是,乾隆将洪承畴列入“贰臣”甲等。

但是洪承畴对于清朝的功勋却不能就此忽视,虽然乾隆没有身在皇太极时期,对于当时天下的局势没有切身之感,但是千秋史册在后,乾隆爷还是把问题的根本指向了前朝的败国皇帝,原谅了投降者本人的选择。

这很明显是乾隆站着说话不腰疼。如果他是皇太极,只怕也会感叹:得一洪承畴,俺的头疼病好了不少。

如何正确评价洪承畴?

历史也需要辩证看待,如果以儒家的标准去评价他,那他就是“贰臣”,但是我们更应该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他。在这里,我们要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正确认识洪承畴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当时的大明朝已经腐朽不堪了,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给人们的是更多的苦难,社会经济一团糟,而崛起于青山黑土之间的满清,打破了大明朝腐朽的格局,让他浴火重生,在当时,满清是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管这种先进性能能管多久,但是却给黑暗的大明末期带来一丝光明。洪承畴在此时选择大清,是选择跟先进生产关系合作,对生产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应该肯定他。

拓跋嘉誉2022/1/17 2:12:10

洪承畴这个人还是挺有能力的,但是历史对他评价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降清,后来还带着八旗铁骑拿下整个大明江山,所以很多人给他扣上一顶汉奸的帽子。


一、兵败松锦

崇祯十一年(1638年)九月,还在陕西围剿李自成农民军的洪承畴被崇祯皇帝紧急调回北京,因为此时的皇太极正率清军南下对锦州进行围攻,京师安全十万火急。

为了加强山海关和锦州的守卫,崇祯十二年(1639年)初,洪承畴被调任蓟辽总督,与山海关马科、宁远吴三桂两镇合兵。(1640年,清军攻锦州及宁远,1641年春,为挽救辽东危局,朝廷遣洪承畴率十三万精锐集结宁远,与清兵会战,松锦大战正式爆发。


皇太极亲率大军从盛京赶来赴援,驻扎在松山、杏山之间,部署在明军的南面,济尔哈朗军攻锦州外城,截断松、杏间明军的联系,切断明军粮道,断绝洪承畴归路。洪承畴主张决一死战,而各部总兵官主张南撤,最后集议背山突围,十数万人土崩瓦解。

崇祯十五年(1642年)一月,洪承畴听说朝廷援军赶到,又派6000人马出城夜袭,被清军战败。松山一直被围困了半年之久,城中粮食殆尽,三月,清军发起夜攻,松山被攻破,洪承畴被俘,锦州守将祖大寿率众投降,塔山、杏山也相继落入清军之手,明军的锦宁防线,实际上已不复存在。

二、投降满清

洪承畴刚刚投降的时候还是有些骨气的,据史料记载,洪承畴绝食数日,拒不肯降。皇太极派所有能动用的人前去劝降,均被大骂而回。


对于这样的明朝高级军事将领,皇太极当然不肯放弃,于是派最受宠信的汉人吏部尚书范文程前去招降。范文程很聪明,去了之后绝口不提招降之事,只是听洪承畴大肆咆哮,忍耐之余还和他谈古论今。

谈话之间,梁上落下来一块灰尘,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一面说话,一面“屡拂拭之”。范文程不动声色,告辞出来,回奏皇太极:“承畴不死矣。承畴对敝袍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意思是洪承畴是不会为了明朝赴死的,连自己的衣服都这么爱惜,更何况是性命了。


皇太极一听心里有底,于是对洪承畴备加关照,恩遇礼厚。隔日,皇太极亲临太庙,洪承畴立而不跪。皇太极嘘寒问暖,见洪承畴衣服单薄,当即脱下自己身上貂裘,披在洪承畴的身上,这让他深受感动,第二天洪承畴偕祖大寿等降将正式举行了投降仪式,在皇太极面前俯首称臣。

坊间还有另一个说法,当初洪承畴兵败被俘之后,身陷囹圄,在盛京的监狱里仍拒不投降,视死如归,英勇无比。皇太极爱才,而且清醒地认识到他若投降,对满清打败大明、统一天下必定大为有用。

于是庄妃,也就是后来的孝庄毛遂自荐,说让她试一试,便独自去了关洪承畴的牢房,以其天仙般美貌迷住了好色的洪,然后又对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果然说服了他,最终乖乖地向满清投降了,并完全听命,任其差遣,此后为缔造清朝建立了莫大功劳。


当然,这是民间野史,并不可信,其实笔者认为,洪承畴从心底并不想死,起初的抗拒不过是做做姿态,防止背上历史的骂名罢了,至于皇太极为其貂裘披衣倒是给了他一个台阶。

三、全力仕清

洪承畴降清后,皇太极表面上对他恩礼有加,实际上并未放松对他的防范,使其在家,不得任意出入 所以终皇太极一朝,除咨询外,也没有任以官职。

洪承畴真正得到重用是在顺治时期,顺治元年,洪承畴为多尔衮出谋划策,帮助清军入京,而后顺治任命他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授其秘书院大学士, 成为清朝首位汉人宰相。

顺治二年(1645年),由于多尔衮下“剃头令”激起江南人民的反抗。危难之中,多尔衮急令洪承畴“救火”,任命其为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此后得到摄政王多尔衮的宠信,洪承畴的所有建议,无不采纳。

顺治十年(1653年),已任内翰林弘文院大学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佐理机务,兼任《大清太宗实录》总裁官的洪承畴,以61岁高龄又被任命为太保兼太子太师,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军务收复云南,经过六年征战,洪承畴于顺治十六年(1659年)率领清军攻陷昆明,平定云南。


此后洪承畴又建议顺治赈济云南灾民,使战乱之后的云贵地区的社会秩序渐趋安定,生产开始恢复。

四、孤独离世

由于长年的征战,洪承畴已是疾病缠身,尤其是眼疾加剧,在平定云南后的第二年回京调理。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顺治帝驾崩,玄烨(康熙)继位。

这时洪承畴已经69岁,仍任大学士,但放眼满朝文武,皆是满洲权贵,由于早年降清,家乡亲族早已与其断绝来往,所以在其晚年倍感孤独,此时年老体衰的洪承畴于当年五月向康熙请求退休,朝廷几经争论后,议政王大臣会议才授以洪承畴三等阿达哈哈番(轻车都尉),世袭四世。


康熙四年(1665年)二月十八日,洪承畴卒于京师私邸,享年七十三岁,清廷恩赐祭奠如制,谥文襄。

五、饱受非议

洪承畴是一位比较复杂的历史人物,历来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在强调忠君爱国的封建社会,洪承畴被骂的那叫一个惨!

话说1647年(顺治四年),洪承畴从江南总督任上奉召回京后,派人奉迎老母北上,说是要好好尽一番孝思。

哪知洪老太太到京一下车,看见跪迎的儿子,抡起枣木拐杖就打,口中骂道:“你这个不忠不孝的畜生!我七十多岁了,你教我到旗下来当老妈子?我打死你,替天下人除害。”

而洪承畴的最后岁月,完全是笼罩在屈辱和尴尬之中,他入清后曾回乡省亲,在泉州建造府第,洪府落成后,没有一个亲友、故旧上门,就是洪承畴的母亲和弟弟都拒绝入住。

最尴尬的是,洪承畴既受到明朝遗民的强烈排斥,也没有真正被清朝接受。入关之初,洪承畴建议满族权贵汉化,学习儒家礼仪。而汉化的满族人接受了儒家的伦理纲常,也认为洪承畴名节有亏、不忠不孝。

洪承畴镇抚南方凯旋京城,如何安置他就成了朝廷的一大难题。没有预想中的封赏,也没有安抚,朝野用怪怪的目光注视着年迈的洪承畴走回朝堂。

洪承畴在清朝经历了皇太极、多尔衮、顺治和康熙四个时期。皇太极只是将洪承畴作为顾问而已,并未真正重用。多尔衮和顺治两人重用洪承畴,但没让他进入决策层。而康熙继位时,四大满族大臣分割了辅政大权。

洪承畴到古稀之年,顶着大学士的空头衔,备受冷落,不得不奏请退休。像洪承畴这样重要的人物退休,朝廷必须对他的功劳有所酬谢。经过几番讨论,康熙皇帝授予洪承畴微不足道的三等轻车都尉世袭职衔。

洪承畴牺牲名节、效力20年、几经大战引导清朝坐稳江山,只换来了小小的轻车都尉。

到了乾隆时期,满族权贵已经完全汉化了,各地汉人的反清情绪渐渐平息,满汉思想文化开始交融。乾隆皇帝以儒家圣贤后裔和华夏共主自居,开始褒扬史可法、黄道周等忠君爱国的榜样。

洪承畴“叛明”的污点开始掩盖“效清”的功绩,形象颠倒过来。清朝将洪承畴列入《贰臣传》,只是念其功大,才将其列为贰臣甲等。

小忆琴吖2022/1/17 2:12:12

洪承畴是一个特别具有争议性的历史人物,他既是大明王朝的肱股之臣,又是清朝的忠心臣子。


对于不太了解历史的人来说,他们会认为洪承畴是一个两面三刀的叛臣,在明朝危亡之际居然义无反顾的投靠了新主子。


但对于了解那段历史的人们来讲,用辩证的眼光去评判这个人才更能体现历史的客观性。功也好过也罢对于已经长埋地下几百年的人来说,是非对错也能只能任由后人评说。


1.洪承畴降清背后的秘密


关于洪承畴因何降清的真实说法目前并没有定论,但一直以来大家对这个事情都是众说纷纭。有人说他之所以投降清朝是英雄难过美人关,也有人说他的确是一个硬骨头,再被清朝人俘虏后一心求死就是不投降。大家可以试想一下洪承畴是一开始就打算做降将吗?


在他身为明朝大将与清军作战的时候,可以称得上是一员有勇有谋的主将。虽然在与入侵之敌作战时也不是百战百胜,但从这种为国为民为家的态度上来看,最起码在那个时候他应该没有想过降清。

但任何事情都是时也命也,洪承畴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马失前蹄,被俘之后高声痛骂而不就范。或许在降清之前他真的做过心里挣扎,但事实摆在眼前洪承畴确实叛明降清了,这种板上钉钉的行为被史书记载也被老百姓口口相传至今。


无论哪种原因或当时的洪承畴作何感想,他终究还是走上了自己所选择的道路,或许这里面的是非曲直只有他自己最明白。


2. 降清后镇压南方军民


洪承畴在投降后为了表忠心,居然帮助外族人镇压南方起义。虽然他力主采取“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进军策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灵涂炭的惨剧,也体现了他爱护百姓的一个侧面,但这种做法还是让很多人想不通。既然现在如此为何当初要那样做呢?每个人都都正反两面,在遇到事情之后也都会有很多矛盾,但利己的想法始终会打败公心。


无论如何洪承畴在降清之后,确实做出了很多令人称赞的事情。但他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一方面是自己事业比较重心重,另一方面就是他具有一颗体悟民情的心,他虽然是大明朝的叛徒但却没有背叛老百姓。在清朝为官的日子里洪承畴也不断尝试上书,希望朝廷可以减少苛捐杂税,让久经战火的老百姓得到能够休养生息。


3. 《贰臣传》中抹不去他的名字


洪承畴对清朝再忠心他始终也是个外人,虽然在他死后康熙亲赐谥号“文襄”, 借此表彰他对清王朝立下的功劳。但在乾隆朝的时候却依然被编纂入《贰臣传》,这种凄凉和悲哀怎一个“贰”字了得。洪承畴在1665年春季怀着既矛盾又复杂的心情死去。他对人世有深深的眷恋他之所以降清或许就是没有必死之心,如果在那一刹那他可若驾鹤西去,恐怕在青史中也会留下属于他的浓重一笔。

我是老霍,很高兴与你分享100万存银行,怎么才能利益最大化,我给你推荐几种方法,供你参考~第一种理财方式,也是最安全的,直接存银行三年期,年利率为3.8%,存款100万元,年收利息38000元,把100万分为10份,每份10万元,存十张订单,这样你真的急着用钱,也可以取其中的一张单,不会对你的整体利息造成影响。存银行是最安全的,有国家信用担保,有保险公司承保最低50万元保险。第二种理财方式:买银行股票,银行股票价格便宜,业绩稳定,每年都有一定的分红,分红率在6%左右,非常可观,常年分红,长期持有,每年都会有可观的收益,在上海深圳交易所,有银行上市公司43家,其中以国家四大国有银行,最为优质,各地城商行为辅,业绩好,利润增速惊人,适合长期投入的资金!第三种理财方式:开通上海深圳证券交易账户,选择安全的债权包裹企业债权,地方债,买入,有的地方债收益高达7-10%左右,非常可观,有的年限长,有的债权时间长达50年,分红稳定,有的债权3-5年的短期债权,也是可以稳定分红的,买这种企业债权有一定的风险,可以适当投入。第四种理财方式余额宝:如果把钱存入余额宝也是可以的,余额宝每天都会有收益,收益率在7天年化率2%左右,每天都会有利息进账,天天有惊喜,每天有利息!总之,怎么才能存银行利息最大化,还是要和银行理财经理面谈,把他们的理财存款上浮到国家规定的最高,享受到银行的最高存款上浮利率,才是最重要的!
742022/1/17 1:24:36
说起生孩子,99.99%的妈妈留在记忆里的感受,都是:痛!痛!!痛!!!电视剧《芈月传》中,芈月生孩子的这个画面,估计是无数孕妈挥之不去的噩梦!生孩子真有这么痛吗?作为一个过来人,袋鼠麻麻很负责任地说:并没有这么夸张!而且真正分娩时,是不建议这么大喊大叫的,因为它只会徒耗体力,而对于减轻疼痛,并无任何益处!很多孕妈会问,生孩子为什么这么痛!就不能让我安安静静地生个孩子吗?胎宝宝深居子宫之中,想要出去,得通过一条必经之路:产道,它是由子宫下段、子宫颈、荫道及盆底软组织组成的管道,弯曲且狭窄。第一步,要先打开这“深宫”的大门:宫颈!临床上将其称为第一产程。 这宫颈大门平日里可是关得非常紧的,想要打开,没那么容易!需要子宫不断收缩,才能慢慢打开!而在子宫收缩时,会拉长或撕裂子宫肌纤维,让人感觉到:痛!痛!痛!这宫颈大门要开到多大呢?10cm左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开十指”,才能保证胎宝宝的头和身子顺利通过。而且越接近“十指”,子宫收缩必须更用力、节奏更快。宫颈大门完全打开要用多长时间呢?这可是整个分娩过程中最漫长的了!生第一个宝宝的妈妈要经历10-12小时,之前生过孩子的妈妈,时间要短一些,约6-8个小时。等熬过了这个阶段,就进入了第二产程,也就是可以上产床生孩子了。此时,宫颈大门已经完全打开,需要胎宝宝奋力前行。产道是弯曲狭窄的,胎宝宝大大的脑袋想要顺利通过,就得不断旋转,以最小的径线通过产道。这个旋转下降动作,单凭胎宝宝一人之力可不行,还需借助子宫的收缩推进才能完成。虽然在第一产程时,借助宫缩,胎宝宝已经旋转下行了一段,但在第二产程,接来的路更难走,子宫必须使出更大的力气收缩,孕妈会感觉到更痛!不止如此,胎宝宝通过产道时,这胖胖的大体格子还会对窄窄的产道造成压迫,使子宫下段、宫颈、阴道、会阴受到牵拉和损伤,会有一种尖锐的疼痛感。这个过程虽然难熬,但好在时间没那么长,第一次生宝宝的妈妈会经历1-2小时,而第二次生宝宝的妈妈大多数在1个小时之内,甚至仅用十几分钟就可以结束战斗。妈妈的表现至关重要,学会正确的呼吸和用力,可让分娩事半功倍!终于,伴随着一声啼哭,胎宝宝的“取经”之路算是完成了。而等胎盘娩出,刚才经历的那些分娩之痛,会逐渐消失! 生孩子到底有多痛呢?每个人的描述不一样。为什么每个人的说法不同?首先每个人的耐受程度是不一样的,也就是痛阈不同!痛阈越高,承受疼痛的能力就越强另外,心理因素也会影响妈妈的疼痛感,孤独、疲劳、紧张等情绪,都会加重疼痛感。所以,保持一颗强大的内心也很重要哦!在孕期经常跟着手机G动做适量凯格尔运动,锻炼盆底肌,可以增强分娩动力,助力顺产,预防侧切撕裂,练习拉玛泽等呼吸法,能大大减轻宫缩及生产的痛,生孩子如同上战场,不要打无准备之仗哦~所以,如果有人告诉你生孩子很痛,不要被这句话吓到;如果有人跟你说,生孩子一点也不痛,也不要信以为真。生孩子到底有多痛,等你自己生时,就能切身感受到啦!
605102022/1/17 0:41:03